21輪次強化督查火力全開 1.8萬人進軍重點區域防污治污
滄州環保
為進一步壓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持續推進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環境部決定于2018年6月-2019年4月,在重點區域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工作。
李部長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各項部署和要求,緊緊圍繞打好打勝污染防治攻堅戰,尤其是打贏藍天保衛戰,全面啟動重點區域強化督查工作,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生態環境保障。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個月在北京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對全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了系統部署和安排。李干杰要求,全國生態環境部門要把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
李干杰指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黨中央確定的重大任務,必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勇氣、攻城拔寨的拼勁,堅決打好打勝污染防治攻堅戰,確保三年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向黨中央和人民群眾交一份合格答卷。
從具體操作看,就是要打贏藍天保衛戰、扎實打好碧水保衛戰、著力推進凈土保衛戰,具體任務就是要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渤海綜合治理、長江保護修復、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等七場標志性重大戰役,開展好落實《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打擊固體廢物及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達標排放、“綠盾”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等四個專項行動。
重中之重
李干杰強調,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中之重是打贏藍天保衛戰,要抓緊出臺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
緊緊扭住“四個重點”,即重點防控污染因子是PM2.5,重點區域是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和汾渭平原,重點時段是秋冬季和初春,重點行業和領域是鋼鐵、火電、建材等行業以及“散亂污”企業、散煤、柴油貨車、揚塵治理等領域。優化“四大結構”,就是要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強化“四項支撐”,就是要強化環保執法督察、區域聯防聯控、科技創新和宣傳引導。實現“四個明顯”,就是要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
李干杰指出,針對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問題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強化督查,不是“運動式”“一陣風”,而是新的長效機制,不是要求“一刀切”,而是要精準治污,根本目的是要幫助地方黨委、政府發現環境問題,進而解決環境問題,改善環境質量。相關地方要根據生態環境部統一部署,抽調精兵強將參加督查工作。接受督查的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切實轉變思想,把督查作為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的契機,積極配合開展督查工作。全國其他地方也要根據本地情況,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督查。
新的長效機制
6月8日,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在視頻會上強調,針對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問題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強化督查,不是“運動式”“一陣風”,而是新的長效機制,不是要求“一刀切”,而是要精準治污。其根本目的是要幫助地方黨委、政府發現環境問題,進而解決環境問題,改善環境質量。
此次強化督查是環境部新的調整和工作模式的優化,既在宏觀層面抓綜合協調、頂層設計,又能在微觀層面強化執法、落實責任。
李部長坦言:“有些問題是塊區域的,有些是歷史遺留的,有些問題盤根負責,單靠地方解決不了,需要借助我們(強化督查)的力量去推動解決。”
八個重點
李干杰強調,開展2018—2019年打贏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督查,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既定部署,要推廣好、學習好、應用好2017—2018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積累的豐富經驗,持續做好各項督查工作。
一是突出重點,以點帶面。不搞眉毛胡子一把抓,聚焦“四個重點”,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力求實現重點突破,從而帶動整體推進。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力求多效。盯緊突出環境問題,以有利于減少污染排放、改善環境質量,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有利于解決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導向,開展強化督查工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多贏。
三是緊盯關鍵,壓實責任。關注重點領域、重點環節,把發現的問題直接交辦地方政府,并持續跟蹤問效,層層傳導壓力。
四是拉條掛賬,清單管理。要細化環境污染治理任務,實行清單化、臺賬式管理,嚴格實施銷號制度,把工作抓細、抓實、抓小。
五是統一指揮,合力攻堅。堅持全國生態環境保護一盤棋,根據工作需要,從全國生態環境部門抽調精干力量,統一調配使用,開展強化督查和交叉執法。
六是科技支撐,創新手段。持續開展大氣污染成因和治理科技攻關,充分發揮外派專家組咨詢作用,利用好網格化監管手段,有效提高督查工作效率,精準發現問題。
七是公開透明,依靠群眾。認真受理群眾舉報,及時公開交辦問題和問題整改情況,充分發揮全社會的監督作用。
八是引導輿論,及時回應。積極宣傳督查工作進展和典型,營造積極正面的社會輿論氛圍,凝聚廣泛的社會共識和攻堅力量。
強化督查的目標
生態環境部將對“2+26”城市總體安排200個左右的督查組,汾渭平原11個城市總體安排90個左右的督查組,每個督查組由3人組成,主要從地方環保系統和生態環境部直屬單位抽調。第一階段有200多個督查組,每組3-4人;第二、三階段有290多個督查組,每組3-4人;還預留了100多個特別機動組,因此此次強化督查共動用約1.8萬人(次)。
進一步督促重點區域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責任,按照打贏藍天保衛戰工作要求,繼續加強區域聯防聯控,深化綜合治理,加大各類涉氣環境違法行為打擊力度,持續鞏固大氣污染防治成效,推動環境空氣質量改善。通過大規模、集中式督查達到實戰練兵目的,促進全國生態環境綜合執法隊伍交流,提高業務能力水平,打造一支環境執法鐵軍。
強化督查將突出重點區域、重點指標、重點時段和重點領域,圍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4項重點任務,檢查“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情況、工業企業環境問題治理情況、清潔取暖及燃煤替代情況等13項督查任務。
強化督查工作方式
一、統一調度指揮。生態環境部專項督查辦公室(以下簡稱專項辦)統一負責指揮、調度、協調強化督查工作。
二、開展精細排查。對“2+26”城市、汾渭平原11城市各縣(市、區)開展駐點督查,緊盯問題排查。對長三角地區4省市派特別行動組,開展機動式督查,確保問題排查到位。
三、及時交辦問題。排查發現的問題,由專項辦審核后,采取下發電子督辦單的方式,第一時間向各城市推送,增強交辦時效性。每輪次督查結束后,統一匯總后印發正式督辦函,送各相關市(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抄送各相關省份人民政府及環保廳(局)。
四、核查整改情況。每兩輪督查結束后,安排一周時間,由督查組對之前交辦問題進行核查,確保按期整改到位。
五、實施公開約談。根據督查情況,對工業企業環境違法問題集中、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整體推進不力、責任落實不到位且大氣污染問題十分突出的城市,進行掛牌督辦或公開約談。
六、嚴肅量化問責。針對大氣污染嚴重、重污染天氣頻發、環境質量改善達不到時序進度甚至惡化的城市,適時開展中央環保專項督察。第二階段起,生態環境部將就污染防治攻堅戰各專項行動,統籌制定量化問責辦法,完善細則,嚴格實施。
強化督查時間
強化督查將從2018年6月11日開始,持續到2019年4月28日結束。
第一階段(2018年6月11日至2018年8月5日),共4個輪次。對“2+26”城市“散亂污”企業整治、燃煤鍋爐淘汰、部督辦問題整改以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規定的其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回頭看”。梳理熱點網格、群眾投訴舉報,重點發現新的涉氣問題。
第二階段(2018年8月20日至2018年11月11日),共6個輪次。對“2+26”城市、汾渭平原11城市開展全面督查,排查工業爐窯、礦山治理、小火電淘汰、“公轉鐵”落實、揚塵治理及秸桿焚燒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督促各項任務及措施落實到位。
第三階段(2018年11月12日至2019年4月28日),共11個輪次。重點督促“2+26”城市、汾渭平原11城市、長三角地區落實秋冬季減排措施,排查錯峰生產及重污染天氣各項應對措施落實情況。
每個督查組現場督查2周,共安排21輪次督查。
“2+26”城市總體安排200個左右的督查組,汾渭平原11個城市總體安排90個左右的督查組,長三角地區以安排特別行動組為主,開展不定期督查。
強化督查范圍
(一)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莊(含辛集)、唐山、保定(含定州)、廊坊、滄州、衡水、邯鄲、邢臺市,山西省太原、陽泉、長治、晉城市,山東省濟南、淄博、聊城、德州、濱州、濟寧、菏澤市,河南省鄭州(含鞏義)、新鄉(含長垣)、鶴壁、安陽(含滑縣)、焦作(含濟源)、濮陽、開封市(含蘭考)(以下簡稱“2+26”城市)。
(二)汾渭平原11城市包括山西省呂梁、晉中、臨汾、運城市,河南省洛陽、三門峽市,陜西省西安、咸陽、寶雞、銅川、渭南市以及楊凌示范區。這是汾渭平原11城市首次納入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
(三)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
盡管2017年底“大氣十條”第一階段目標任務已圓滿收官,但是我國大氣污染防治之路仍任重道遠。當前,重點區域空氣質量繼續改善,但個別地區污染仍然較重。京津冀地區仍然是全國環境空氣質量最差的地區,河北、山西、天津、河南、山東5省(市)優良天氣比例仍不到60%,汾渭平原更是近年來大氣污染不降反升,反彈比較厲害的區域。
此次大規模強化督查的全面展開,顯示了政府“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心”,為“美麗中國建設”的推動做出了重大貢獻。